靜坐一詞,表面上的字義是靜心安坐,如果深究其涵義,可能會發現 深奧無比。自古以來,儒家、道家、與佛家都講求靜坐的工夫。

  「靜坐」 係指源於拉丁文meditari的英文字meditation。 按拉丁文的原意,是指「沉思之方法」, 故而有的將該英文字義為「冥思」。

  用意在表明靜坐是一種改變意識狀態的方法,冥思只是在靜坐時達到某種意識境界的方法之一。有的靜坐,並不注重沉思冥想;甚至強調靜坐時排除腦中一切思念,使之充分寧靜,從而臻於忘我、無我、忘物、無物的超逸境界。

開放式靜坐
是指靜坐時心中不預作任何期待,完全以一種純然空無的心態,去迎 接任何進入心靈的新經驗。因此,靜坐時絕不將生活中任何煩心的現 實問題帶入其中,而是先決定不作任何事,不想任何問題,不尋求任 何答案,不企求任何目的;只需完全放鬆自己的肉體和心靈,不加任 何控制,讓它自由運作,自由流變;使自己的意識像飛鳥掠過天空, 像波浪湧起海面一樣的自然;隨遇而安,只需保持感受,不加任何控 制。如此,身心方面即可獲得靜息。

專注式靜坐
是指靜坐實心勿旁顧,將意識活動專注於眼前一個目的物,從而排除 環境中一切外在刺激的干擾,藉以達到暫時忘卻自我,忘卻一切煩惱 ,忘卻外在世界的超脫境界。用來做為專注的目的物,可以用一花瓶 ,可以用一炷香,也可以用牆上的掛鐘。靜坐時對目的物專注,並非 專心注意去仔細觀察分析目的物的特徵,而只是以專注目的物為手段 ,使自己的意識不致受到周圍環境中其他刺激的干擾,從而達到靜坐 的目的,因此,用做專注的目的物,在性質上不宜太複雜,也不能太 新奇。專注目的物的功用,只是因其存在而不致使人分心而已。

1靜坐的內外環境均須安靜;內環境指個人的心境,外環境則指己身所處的物理環境。

2靜坐時必須有一個供做心向專注的目的物;該目的物可以是重覆的一個單字或一種聲音,也可以是一個抽象的圖形。。

3靜坐時必須保持被動的心態;屏除一切雜念,要心如止水,無所思,無所欲,靜候心靈波動的自然起伏。

4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事項是保持身心安適。靜坐者永遠遵循的八字訣則是:輕鬆、舒適、安靜、自然。

1在安靜的房間內,盤腿坐在軟墊上。  房間的燈光必須柔和,不宜太亮。

2閉上眼睛。

3儘量放鬆全身肌肉,嘗試先從腳部開始,然後由下而上,一直放鬆到頭部。

4用鼻子呼吸,並使自己感覺到空氣從鼻孔出入。在每次呼氣時,心中默數「一」。如此繼續進行20分鐘,自行停止。睜開眼睛看看時間(預計每次20分鐘),但切記不用鬧鐘。停止後,再闔起眼睛休息一兩分鐘,一段練習,即告停止。

5只要保持練習,不求急功,不必擔心是否有進步。身心一時不能隨心所欲達到深度放鬆的目的,也不必著急。只要持續練習,繼續遵守八字訣,最後終會獲致靜坐的效益。

6每天練習一次或兩次,但練習時間必須在飯後兩小時。

靜坐的生理效應
靜坐的目的是以自行運作的方式,在靜坐時,迅速使身心平靜下來, 一則使身體立刻獲得休息,二則減緩因生活壓力帶來的焦慮。在生理 上,長期焦慮的結果,往往形成高血壓及心跳氣促等慢性疾病。

靜坐的心理效應
一般集中在對兩方面問題的探討:一方面是嘗試驗證靜坐是否真的像 宣傳者所稱能促動智力發展、提升學業成績、調適心理障礙,甚至改 善人際關係。另一方面的研究,是想了解練習靜坐,是否有助於戒除 吸煙、酗酒以及吸食毒品等不良習慣。

以上取自: http://hospital.kingnet.com.tw/heartsustain/b-8.html

為何要學靜坐?


  佛法的真理很深很廣,當中使大眾最受益的就是止觀法門。所謂「止」就是止心不動,用一種方法把妄想停止下來。有了止,必須還有「觀」,觀是指我們這念心要清楚要明白。

  在《小止觀》裏講:「止乃伏結之初門,觀是斷惑之正要;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,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。」結就是我們的心結,我們的心因執著、攀緣而 起煩惱,因煩惱而成垢,由垢而成結,成為眾生生死的根本。要想解除心結,必須要修止修觀,「止」是降伏心結的第一個法門。降伏了以後,還要斷煩惱,這念心 要開悟要有慧解,必須要有觀行,所以「觀」是策發神神通、智慧的解悟妙術。

  總之,無論修任何法門,歸納起來,不外乎是「止、觀」。念佛,是念佛止觀,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,就會始終執著我念佛要往生西方。往生西方是不 錯,但西方是一個果報,而念佛就是因中修止修觀,把心止在一句佛號上面,這就是「止」,「觀」是將心中的貪瞋癡等垢除掉,這一念清淨心就是西方。

  「念佛」如果只知道止而不知道觀,最多只是一個定境而已,所以進一步要了解,除了把心靠在佛號上還要「觀」。心靠在佛號上,不會想過去、不會想 現在、不會想未來,也不會想到財色名食睡,這就把妄想停「止」了,而「觀」就是能念之心要清清楚楚,所念之佛要歷歷明明。不但是念佛,持咒、誦經也是如 此,所以原來念佛也是止觀法門,乃至於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止觀法門來解釋。

  在因中修習名為止觀,在果上成就名為定慧。《圓覺經》講:「無礙清淨慧,皆依禪定生。」這世間上都是名利財色,為什麼是不清淨的?因為做任何一 件事都是在名利財色當中。可是這「無礙清淨慧」就不是名利財色,而是解脫的智慧、無漏的智慧、無我的智慧、平等的智慧,所以它是清淨的。要想達到清淨無礙 智慧的境界,都要從禪定當中產生出來,所以止觀是很重要的。

  人就像一部車子,平時身體在動、心也在動,因日積月累的磨損,最後車子終於壞掉。人的身體也是一樣,心天天在想名、利、財、色、事業、前途,種 種的計畫、想念,想久了,心就會感覺到疲勞、感覺到累,這就是所謂「心勞日拙」,此亦是導致人們身體生病的病因所在。心本來像清水一樣,但被名、利、財、 色等種種的妄想使之渾濁,心沒有辦法寧靜,而起了很多波浪,就沒有清淨的智慧。

  若以靜坐修止觀的方式來善調身、心,眼睛不看外面,兩眼內視,以此能聽、能聞的這念心,往裡面收,保持這念心不動,心靜下來,波浪就沒了,水也 隨之清了,清淨的智慧就顯現,這時就會感覺到身心清涼。平時一天的疲勞,也可因打坐個幾分鐘,而使身、心馬上恢復精神。所以,靜坐禪修的意義,即是藉由止 觀法門,助益行者超凡入聖,轉識成智,化迷為悟,達到定心、淨心、悟心、明心的境界。

靜坐的姿勢為何?


  1. 先於禪座上,端身正坐,身心放鬆,面孔保持一絲微笑,頭部正直,後頸微靠衣領, 背部自然平直,不須刻意作力。
  2. 雙眼自然下垂,眼睜一線。因為眼若全開,容易有妄想;眼若全閉則容易生昏沉,甚至易出現幻覺的境界。若無妄想,又無昏沉、幻覺等毛病,則眼睛可開可閉,均無妨礙。
  3. 微收下顎,口不可張開,舌尖微抵上顎。
  4. 雙手手掌重疊,結金剛定印,即左掌在下,右掌在上,兩手拇指尖端,微微相接,雙臂自然下垂,置於大腿上靠近腹部處。
  5. 盤坐:
    • 雙跏趺:即是雙盤,兩腿互相交疊,若是左腳在上,右腳在下,稱為降魔坐。反之則稱之為吉祥坐。雙跏趺為最好之坐姿,全身重心落於中間,最安穩持久,修定較容易成就。
    • 單跏趺:若雙跏趺有困難者可選擇單跏趺,即是單盤,左腳在上或右腳在上均可,兩腳互相調適,又稱為金剛坐。
    • 如意坐:雙盤或單盤有困難者,可選擇如意坐,即是一般所謂的散盤,是將兩小腿互相交叉而坐。
  6. 下坐要點:
    • 下坐時不可太快,先需慢慢搖動兩肩,然後徐徐將腿放下,免傷筋骨。
    • .
    • 將兩手搓一搓,順序按摩頭→臉→身→肩膀→手臂→腰→大腿→膝蓋→腳踝,頭跟著下去,口微微張開,緩緩吐出一口氣,如是反覆三次。
    • 把蓋腿布折好後,即可起坐走動。走動時,先慢後快,可使集氣散發,以免滯留體內,發生氣結、肚脹等毛病。

初學靜坐時,難免雙腿會酸、麻、疼、漲,須忍耐練習。可先由十分鐘練起,純熟後,慢慢增至一刻,乃至二十分、三十分或一個鐘頭,隨自己的狀況而定。 不可驟然勉強忍耐太久,否則會傷筋骨,如果覺得非常酸痛難忍,可用小墊子,將臀部墊高三至四寸。練熟後,即可抽去,不用為宜。如果腿子太硬,很難跏趺時, 可禮佛懺悔,軟化筋骨。

以上取自: http://www.ctworld.org.tw/meditation/01_ind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lter Bly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